20071001

新聞簡報: 台積電改用3G通訊 電信三雄搶標

來源:【經濟日報╱記者費家琪 陳碧珠/台北報導】 2007.10.01 03:48 am
Link: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1/4034334.shtml

電信三雄全力搶攻台積電的通訊商機。台積的通訊系統將由現有的低功率PHS更換為第三代行動通訊(3G),開出1萬支客製化手機訂單,既不要相機也不要外插儲存卡,形同是陽春手機,但由於台積電是指標性客戶,引發電信三雄卯足勁,要搶下3G企業客戶的灘頭堡。

消息來源透露,台積電預備更換通訊系統,由現有的PHS提升為3G,而且不要2G,由於3G採用的WCDMA的技術在手機接通那一瞬間,功率不會增強,不會干擾無塵室運作,但2G系統會有功率增強的困擾,因此台積電摒除2G,只要3G。

台積電下單1萬支手機,除提供自己的員工,還包括下游協力廠商使用,採購量將按分批執行,初期約為數千支。但客製化的手機卻十分陽春,不要相機、不要外插儲存槽、不要接USB等功能,以防止公司的機密外洩。業者推估,這樣一款手機約3,000元,國內任何一家手機廠如華碩、明基與華寶等,都可以輕鬆接下這筆訂單。

據了解,電信三雄相當重視台積電這個大客戶,首先,一次即可以拉進多達1萬名的用戶,數量相當龐大,而且不僅是行動通訊的用戶,台積電的廠區內都有布建專線、基地台等,電信業者單為台積電布建的網路投資金額即要高達二、三千萬元,也可以為固網帶來新生意。

最重要的是,台積電是指標性客戶,本身在通訊領域即相當擅長,若能贏得採用,有助電信三雄打開其他企業客戶市場。電信三雄預期在拿下案子後,再遴選供貨的手機商。

企業客戶是電信三雄最近廝殺的主戰場,行動領域部分每年市場規模約三、四百億元,由於一般消費市場已經是人手一機,已達飽和程度,促使近來電信業者猛攻企業用戶市場,原本遠傳在企業客戶市場地位位居領先,但近期受到中華電與台灣大猛烈的炮火,也透過遠傳與統一合資的安源通訊加強布局此一領域。/

071001r1版本

20070726

Nokia in Taiwan












Nokia在台灣 (諾基亞)
1996 Nokia通訊系統事業部在台成立業務辦事處

1997 Nokia行動電話事業部在台成立業務辦事處

1999 Nokia獲得和信電訊南北區GSM 1800與GPRS網路合約
說明:合約包含從RAN到CN以及IN網路都是Nokia的設備

2000 Nokia獲得和信電訊中區GSM 1800網路合約;和信電信與Nokia完成亞洲第一通GPRS數據傳送,也是台灣第一個商用GPRS網路。

2000 獲得中華電信南區ADSL以及GPRS合約
說明:此合約集中在Nokia GPRS的核心網路設備

2001 Nokia與中華電信研究所簽署第三代行動通信試用系統合約;與中華電信公司簽署 DSL 合約

2001 Nokia提供台灣大哥大完整GPRS網路系統

2002 Nokia中華電信簽署MMS解決方案合約;同時獲得中華電信以及台灣大哥大的WCDMA系統合約,是Nokia在台灣豐收的一年
說明:
1. 此MMS方案包含Nokia MMS Center, Nokia Multimedia Terminal Gateway, Nokia WAP Gateway, Nokia Multimedia Gateway以及Nokia Profile Server
2. 台灣大哥大的WCDMA系統合約主要包含RAN與CN

2003 Nokia提供中華電信Nokia Delivery Server
說明:Delivery Server是一種提供手機下載視訊、彩色遊戲、多樣鈴聲以及其他娛樂服務的系統

2004 Nokia與中華電信及台灣大哥大簽署第二階段 WCDMA 3G 系統擴建合約

2004 Nokia與中華電信合作推出 Push to talk over cellular (PoC) ,並推出第一支具PoC 「即按即說」功能手機 Nokia 5140

2005 台灣大哥大以單一Nokia建置的WCDMA網路正式開台,全台首先提供3G服務

2005 中華電信以單一Nokia建置的WCDMA網路正式開台,提供3G服務

2005 Nokia繼Ericsson之後,成為遠傳電信中南部WCDMA RAN的供應商

2006 Nokia獲得中華電信3G通訊系統擴建合約,提供中華電信全面性的通訊系統解決方案,包含HSDPA升級方案2006 Nokia獲得台灣大哥大3G通訊系統擴建合約,提供CN擴建,HSDPA升級方案以及數千座Nokia Flexi WCDMA基地台

2006 Nokia和Siemens共同宣佈將雙方的電信設備和網路業務部門合併成爲Nokia Siemens Networks(NSN),總部位於芬蘭,雙方各占50%的股權,預計將在2007年第一季完成此合併案,屆時NSN將成爲僅次於Ericsson和Alcatel-Lucent的全球第三大電信設備廠商。NSN將在我國設立子公司買下台灣諾基亞的行動通訊及固定網路設備業務連同相關資產,而Siemens則會將所持有台灣吉悌電信公司60%股份移轉與NSN,由NSN擔任吉悌電信股東。也就是當結合案完成後,在台灣的相關業務將會由NSN的在台子公司和台灣吉悌電信負責經營[4]。

2007 台灣諾基亞-西門子總經理王建亞7月20日決定,將諾基亞-西門子行動服務發展中心升級提供WiMAX測試,未來,台灣網通廠可以將WiMAX終端產品送往該中心進行測試,並搭諾基亞-西門子便車、進軍國際市場。據了解,目前與諾基亞合作的網通大廠包括合勤、友訊等將大大受惠。諾基亞、西門子兩家公司合併後,公司整體營收約五百億歐元(包括手機部門)。7月推出最新Flexi WiMAX基地台,王建亞說,該產品最大特色是比傳統基地台省下六○%電力,加上,Flexi能同時插上3G及WiMAX模組,3G及WiMAX可以共同一個基地台,可以為既有3G業者省下不少的網路設備成本。[5]

Ref:
[1] Nokia網站: http://www.nokia.com.tw/, 文章標題︰台灣諾基亞簡介
[2] Nokia Press
[3] Mobile Monday: http://www.mobilemonday.net/mm/
[4] 中時電子報/中網科技:http://news.chinatimes.com/
[5] Yam天空新聞: http://news.yam.com/chinatimes/computer/200707/20070721506313.html

~ 070726r3 web version

20070718

DECT簡史

1987 UK公佈BS6833當作CT2的標準,其中大部分以BT的早期研究為基礎。
1988 ETSI剛成立,其下TC/RES成立RES03子委員接管DECT專案。
1991 ETSI公佈第一份DECT標準。
1992 ETSI公佈第一套DECT完整標準,當時並無互連需求。
1993 GAP概念誕生,確保公共、居家與商業區的互連性。
1995 TIA採用DECT技術來制定PWT與PWT-E。
1996 ETSI公佈GAP第一版,DECT標準第二版本。
1996 在歐洲,一個FT可接單外線或雙外線,可以同時支援6隻PP的規格已經非常普遍。
1997 GAP相容DECT系統問世。
1998 台灣電信總局開放低功率行動電話,其中DECT頻帶為1880 ~ 1895MHz。
1999 DECT成為IMT-2000 FT的3G候選技術。
2001 台灣電子檢驗中心完成DECT完整符合性測試實驗室的建置,並取得CNLA認證。
2005 FCC同意在原先PWT的1920 ~ 1930MHz頻段使用DECT技術。
2006 DECT Forum將USDECT稱為DECT 6.0。
2006 Skype-DECT電話大量問世,帶來新的市場需求量。

DECT名稱演進:

最初
DECT:= Digital European Cordless Telephone
--> 狹隘的定義

第一次改變
DECT:= Digital European Cordless Telecommunications
--> 因為增加了非語音的應用

1996第二次改變
DECT:= Digital Enhanced Cordless Telecommunications
--> 為了非歐洲國家的採用

縮寫
BS: British Standard
BT: British Telecom
CT: Cordless Telephone
ETSI: European Telecommunications Standards Institute
GAP: Generic Access Profile
PWT: Personal Wireless Telecommunications
PWT-E: PWT-Enhanced
RES: Radio Equipment and System
TC: Technical Committee

070718r2版本

20070716

人類通訊簡史

1970年代,IBM 首先利用System.360 主機與3750 PBX 推出自動訂購系統。但由於當時電腦電話整合(CTI)所需的發展環境尚未成熟,主要問題有交換機(PBX)價格昂貴、電腦軟硬體的技術限制、個人電腦的效能與普及率等因素,直接影響到電腦電話整合(CTI)技術的發展。[1]

1988 ETSI(European Telecommunications Standards Institute)根據European Commission's Green Paper on telecommunications standardization而成立。

1995 日本開始提供PHS公眾服務。

2003 Skype開始問世。使用非公開協定的VoIP技術,將世界引導到免費網路電話的新時代。
[skype news]
Skype Beta Launched
August 29, 2003. We're proud to announce the public release of Skype Beta and the arrival of P2P Telephony! Skype allows anyone to experience free, unlimited, high-quality voice communication over the Internet. Skype software is free to download and you can always get the latest version by clicking here.

2007 六月,蘋果電腦在眾人的期盼下,在美國推出GPRS/EDGE的四頻iPHONE,歐洲預訂2007年年底上市,亞洲預訂2008年上市。
在Nokia, SONY-Ericsson, Motorola, SAMSUNG等成熟的手機市場中,iPHONE究竟能夠佔有多少市場,令筆者疑惑。

Ref:
[1] 教育部八十九學年度大專院校通訊科技專題製作競賽:泛歐式低功率無線電話與智慧型電信系統之電腦電話
整合應用,初賽報告,報名編號:G8903,指導老師:朱元三老師

070716r4版本

20070713

台灣通信簡史

1997 台灣大哥大(TCC)是台灣第一家取得交通部核發之全區GSM1800系統特許營運執照。
1998 台灣大哥大(TCC)正式開台營運,推出0935門號。

070713r1版本

20070703

3GPP簡史

2005 First E-DCH frame protocol tests succesful
NetHawk's customer has run successful E-DCH channel tests using the pilot version NetHawk RNC/Iub Simulator v1.5. In these L1 tests the RNC/Iub Simulator received E-DCH data frames at 700kbps from the NodeB.

The final release of NetHawk RNC/Iub Simulator v1.5 will support E-DCH frame protocol for HSUPA L1 and L3 testing. The Simulator will support L1 testing for single UE up to 5.8Mbps and for three UEs with each using up to 1.44Mbps. The specification level is 3GPP Release6 June 2005.

070703r1版本

20070626

Ericsson簡史 (The brief history of Ericsson)















西方遇到東方: 1906年中國代表團訪問L M Ericsson總部的留念

Ericsson簡史 (Taking You Forward)

1876 Lars Magnus Ericsson與Carl Johan Andersson一起創立名為L M Ericsson & Co.的小店鋪,加上一名助手初期員工只有三人,以修理電報機為主。

1877美國生產的Bell電話機開始進軍瑞典市場。

1878 Ericsson透過對Bell電話機的維修和認真研究,迅速掌握了電話機的生產技術,推出改良型的電話,並成功賣出22具;此時也開始深入研究Siemens的電話機。
說明︰電話在當時是昂貴的奢侈品,一年22具的業績已屬亮眼。

1879 Ericsson推出以自己品牌生產的電話機,當年賣出74具,此時公司擴大到10人,並開始生產火警電報機。

1880 美國Bell Telephone在瑞典各大都市購併、建立電話網路,並限制其用戶只能使用Bell電話機,於是Ericsson電話機面臨邊緣化的威脅。

1881 L M Ericsson首次擊敗Bell telephone取得位於瑞典Baltic海岸Gavle市的電話機大型採買標案。

1882 Ericsson有50位員工,平均每周工作65小時。

1883 由於當時Bell Telephone的電話機與服務過於昂貴,迫使瑞典人在Stockholm成立一家獨立電信公司 - SAT(Stockholm's Allmanna Telefonaktiebolag),Bell Telephone當然拒絕供應設備給對手SAT,於是Ericsson順利接下提供電話機與人工交換機的合約。

1884 據說Ericsson「參考」Western Electric公司的設計,推出多片式人工電話交換機。雖然該設備於1879年在美國已取得專利權,卻沒有在瑞典申請專利,因此「參考」並不違法。當時一個交換機已可處理10,000條電話線路。

1884 Ericsson推出全世界第一款桌上型電話。
說明:在此之前的家用電話大都是壁掛式的手工木製產品,遠看宛如一座沒有指針的典雅大鐘。

1886 Stockholm成為世界上電話最密集的地區。

1890 Ericsson有153位員工。

1892 Ericsson生產世界第一支有聽筒(將收音與放音裝置合併在一起)的電話機- The Dachshund(德國獵犬)。

1892 Ericsson開始向海外擴展業務,例如與荷蘭電信業者建立業務聯繫,並與中國上海市簽訂了第一個供貨合約。

1901 Ericsson收購SAT的電話製造公司。

1902 Ericsson在紐約成立銷售辦事處,員工年假達14天。

1903 LM Ericsson創始人Lars Magnus Ericsson退休。

1906 Ericsson為罹患肺結核的員工蓋療養院

1906 Shanghai Mutual Telephone Co.自1900年以後,開始使用L M Ericsson的設備來建設中國的電話網路。

1915 當瑞典從德國進口鐵路號誌設備發生困難時,LM Ericsson便開始投入鐵路與道路管制號誌的研發與生產,不久發展成為重要的部門,後來成立新公司 – LM Ericsson SIB,並於1968年賣給軍方。

1918 LM Ericsson與SAT合併成立Allmanna Telefon AB LM Ericsson。

1919 LM Ericsson入股Svenska Radio Aktiebolaget(瑞典無線電公司,簡寫為SRA)。

1922 LM Ericsson推出全世界第一套工廠打卡機以方便工廠有效管理工人的時間。
說明:打卡機的發明的確有效掌握員工在工廠的每一分鐘,但也將工人的生活推向無止盡的黑暗,在12年後卓別林(Charlie Chaplin)的電影 - 摩登時代(Modern Time)裡扮演關鍵反派角色,雖然出現不到一分鐘。

1923 LM Ericsson的500-point選線器自動交換機開始提供服務。

1926 L M Ericsson創始人Lars Magnus Ericsson辭世,如其所願葬禮非常樸素地在Botkyrka的公墓舉行。

1931 L M Ericsson推出電木電話(Bakelite phone)。

1940 因1939年爆發二次世界大戰,Ericsson開始生產彈藥與製造機關槍。

1945 L M Ericsson開始研發縱橫制交換機(crossbar交換機)。

1946 為紀念L M Ericsson創始人Lars Magnus Ericsson的百歲冥誕,人們在他的誕生地豎立一個紀念碑,上面寫著簡單一行字︰瑞典的電話工業見證著他一生的成就;同年L M Ericsson開始投入電視的研究。

1948 L M Ericsson與芬蘭赫爾辛基(Helsinki)簽訂第一份大城市的縱橫制交換機訂單。

1949 L M Ericsson開始生產雷達。

1950 世界第一通自動轉接國際長途電話在Ericsson測試交換系統上實現。

1963 L M Ericsson在瑞典進行第一次PCM傳輸測試。

1968 L M Ericsson第一部程控交換機AKE 12在瑞典使用。

1969 L M Ericsson推出第一部按鍵式電話(Keyset phone)。

1972 L M Ericsson購買Ellemtel的AX交換機研發技術。
說明:Ellemtel創立於1970年,是由Ericsson與Televerket合資(50-50)建立的公司,以開發新的交換機技術為主要目的。

1973 L M Ericsson AXE交換機正式命名問市。

1976 L M Ericsson推出可提供10,800條channel的60Hz同軸電纜傳輸系統。

1981 L M Ericsson決定收購SRA,改名為ERA(Ericsson Radio Aktiebolaget),開始移動通信系統事業;Ericsson為沙烏地阿拉伯建立世界第一套NMT系統;同年Ericsson推出第一個NMT行動台;成立Ericsson資訊系統公司(Ericsson Information Systems, EIS)

1983 L M Ericsson與美國水牛城(Buffalo)簽訂第一個AMPS系統合約;Ericsson使用新的商標,整個集團開始以簡單的Ericsson當作總稱;同年成立Ericsson Mobile Telephone laboratory;推出Ericsson MD 110 PBX企業用戶電話交換機。

1985 Ericsson為英國Vodafone建立TACS行動網路。

1986 Ericsson的第一個IN(Intelligent Network)網路完工。

1987 Ericsson為Telecom Aus(澳洲的電信公司)架設世界第一套ISDN網路;第一支Ericsson手機NMT900誕生。

1987 在法國政府鼓勵之下,Ericsson與法國Matra合資成立Matra-Ericsson Telecommunications公司,在法國提供AXE系統,直到現在還是法國的供應商[2]。
說明:Matra公司在台灣一度惡名昭彰,1993年當時台北捷運最受爭議的木柵線承包商就是法國馬特拉交通公司(Matra Transport)。其實Matrar集團除了捷運外,太空、軍事以及通訊領域都是其業務範圍[6]。有趣的是,瑞典與法國這兩個自認最自大的民族在1987年開始學習共事與包容於一室的商業合作藝術[7]。

1988 英國Vodafone向Ericsson下世界第一個GSM網路訂單;同年NTT邀請Ericsson參與日本手機PDC的設計。

1989 Ericsson與美國通用電氣(General Electric)合資成立Ericsson-GE Mobile Communications;為幫助員工保持人格的平衡,Ericsson於此年定義企業價值為:專業進取(Professionalism)、尊愛至誠(Respect)、鍥而不捨(Perseverance)[2];Ericsson完成DCT900。

1990 Ericsson在台灣建立全世界最大的個人傳呼系統(personal paging system),當時預估台灣會有65萬用戶。

1991 Ericsson佔全球3%的手機市場,當時Ericsson生產總數量是22.5萬支手機。

1992 Ericsson與Hewlett Packard合資成立EHPT (Ericsson Hewlett Packard Telecom)公司;同年Ericsson中止與Matra在GSM的夥伴關係。

1993 Ericsson在美國提供第一套D-AMPS系統;同年Ericsson-GE Mobile Communications改名為Ericsson Mobile Communications。
說明:D-AMPS就是IS-54,後來更名為IS-136。

1996 Ericsson的行動通信系統佔據全球高達40%的市場,手機則有20%的使用率。

1997 Ericsson提供日本(NTT DoCoMo)第一個WCDMA測試系統。

1997 Ericsson與Motorola, Nokia以及Openwave (現在改名為Unwired Planet)合組WAP Forum

1998 Ericsson與Nokia, IBM, Toshiba以及Intel組成Bluetooth (藍牙) SIG (Special Interest Group)。

1998 Ericsson增加分封數據服務的新功能到AXE交換機;同年Ericsson的ATM交換機 - AXD 301問市

1999 Ericsson獲得德國網路營運公司T-Mobile的世界上第一份GPRS合約;同年Ericsson取得全世界一半的GPRS網路訂單。

1999 Ericsson獲得日本NTT DoCoMo青睞,將提供WCDMA手機和基地台設備,這是世界上第一個WCDMA商業訂單;同年Ericsson還在台灣、德國、義大利、英國、美國、加拿大、瑞典、日本和中國建立實驗系統。

1999 Ericsson收購Qualcomm網路事業部,增加發展CDMAOne與cdma2000的技術能力。
說明:依此合約,Ericsson將買下Qualcomm在San Diego, California以及Boulder, Colorado的研發團隊與網路事業部,並彼此分享在3G領域的專利權,目的是取得3G技術的世界主導權[8]。

1999 Ericsson與Nokia的合作:
Ericsson and Nokia Make the First GSM 400 Call - Company Business and Marketing
Cambridge Telcom Report, Oct 18, 1999

The first official mobile call on the GSM 400 frequency band was made during a GSM 400 conference in Budapest, Hungary. The call was performed with Ericsson prototype infrastructure, such as Radio Base Station and Base Station Controller and dual band GSM 400/1800 prototype mobile phones from Nokia.
This first GSM 400 call is an important milestone in the progress of extending GSM with the new frequency band at 400 MHz. GSM 400 delivers the same high-quality services as the present frequency bands. GSM is currently available in the 900, 1800 and 1900 MHz frequencies.
Extending GSM with a fourth frequency band will be a cost-efficient way to provide improved coverage and will offer better possibilities to benefit from combined low and high frequencies.

2000 Ericsson與日本電信(Japan Telecom)成功運用Ericsson的ROCCO技術,完成全球首次在UMTS架構下的無線網路語音傳輸(Voice-over-IP-over-Wireless,VoIPoW)測試。

2000 Ericsson與瑞典鐵路(Swedish Railway, SJ)在火車站進行全球首次於公眾環境下的藍牙測試。

2000 Ericsson與香港數碼通(SmarTone-Vodafone為香港行動通訊運營商)一起推出全球首個GPRS商用網路。

2000 Ericsson與Microsoft為發展、整合及推廣行動網路,成立Ericsson Microsoft Mobile Venture AB公司,並推出第一套商業化的行動網路應用解決方案 - MosoTM。
說明:NetCom(挪威系統業者)是第一家採用Moso的系統廠商,Moso可提供NetCom的企業用戶即時擷取公司電子郵件、日曆、行事曆,與其他個人化資訊管理工具等。此概念後來發展成為
2006年在台灣開始推行的Push email手機服務。

2001 Ericsson將其手機生產業務交給FLEXTRONICS公司代工,自己則集中力量于手機的技術研發、設計、品牌推展和市場營銷。

2001 Ericsson的子公司Ericsson Mobile Platforms (EMP)在瑞典成立,向全球移動電話及其它無線訊息設備生產商提供開放標準的2.5G和3G技術平台授權,該公司自此支撐起愛立信的一大新核心業務-技術授權業務。

2001 Ericsson與SONY合資(50-50)成立Sony Ericsson Mobile Communications,合併雙方的手機業務。該公司總部設在英國倫敦,致力開發並向全球用戶提供2.5G和3G終端設備;同年Sony Ericsson成為EMP公司的首位客戶。

2001 Ericsson在PSTN網路成功建立一通WCDMA通話。

2002 Ericsson將使用德州儀器提供的核心元件於GPRS以及UMTS手機的EMP平台上。

2002 Ericsson與AT&T Wireless(美國電信運營商,於2004年與併入Cingular Wireless成為全美最大的運營商)在1900MHz的UMTS商業網路上完成384kbps的數據呼叫。
說明:Ericsson提供美國AT&T Wireless在Dallas地區整套的UMTS網路,並在Sony Ericsson的測試手機上面完成高達384kbps的數據呼叫。

2002 Ericsson宣稱完成世界第一通在WCDMA與GSM網路上的無感式(seamless)handover。

2003 Ericsson提供Verizon Wireless(美國第一大CDMA運營商)全球首套在cdma2000網路上的MMS解決方案。
說明:此新聞的重要性在於Ericsson宣稱提供一個同時符合3GPP與3GPP2的MMS解決方案,為MMS在兩種3G網路上的互通性打下可行的基礎。

2004 Ericsson於中國北京商用的WCDMA網路上實現速率高達4.9 Mbps的HSDPA現場演示,這是全球業界第一個在商用系統上的HSDPA現場演示。

2004 Ericsson, Nokia, Motorola與Siemens一起演示PoC(Push-to-Talk over Cellular)技術的IOT(InterOperability Test) Phase 1 TestFest。

2004 有鑒於藍牙標準逐漸成熟,Ericsson決定終止藍牙技術授權業務,整合至Ericsson EMP公司業務之內。

2005 Ericsson收購Marconi Corporation plc大部分的電信業務。
說明:
1. 此收購將包含Marconi的光纖網路、無線與固網寬頻接取網路、soft-switch、數據網路設備等業務,還包含公司商標、品牌名稱與專利權。
2. Marconi Corporation plc的歷史可追朔到1897年由Guglielmo Marconi(台灣稱其為無線電之父 - 馬可尼先生)所建立的公司,當時的公司名稱是The Wireless Telegraph & Signal Company,其規模經過多次商業合併之後不斷擴大,直到2003年才又回到這個以馬可尼為主的名稱。核心業務以網路設備和網路服務為主。
3. Marconi Corporation plc被收購後將更名為telent plc公司(沒寫錯,這間英國公司選擇以小寫字母為招牌的開頭),新公司的業務重點將專注在為電信和企業用戶提供各種領先的服務,並成為易利信在英國首要的服務合作伙伴。

2005 Ericsson與中興通訊(ZTE CORPORATION)簽約合作在中國推展TDS-CDMA方案,初步計畫將中興通訊的基地台整合在Ericsson的RAN系統中。

2005 Ericsson的EMP – U100與日本NTT DoCoMo成功完成IOT測試。
說明:EMP宣稱2004年全球的WCDMA手機中,有30%使用了WCDMA/GPRS雙模平台 - U100,因此這次在NTT DoCoMo的UMTS網路中能夠成功運作,表示日本手機製造商將可以使用U100來進軍日本市場。

2006 Ericsson率先在3GPP定義的所有頻段上提供完整的WCDMA手機方案。
說明:
1. 3GPP定義了以下9個頻段︰頻段1︰2100 MHz;頻段2︰1900 MHz;頻段3︰1800 MHz;頻段4︰2100/1700 MHz;頻段5︰850 MHz (美國適用);頻段6︰850 MHz(日本適用);頻段7︰2500 MHz;頻段8︰900 MHz;頻段9︰1700 MHz(日本適用)。
2. 推出U310和U360 WCDMA/HSDPA移動平台之後,Ericsson成為全球首家在3GPP定義的所有9個頻段上成功完成平台測試的廠商。U310和U360平台支持在其中的8個頻段上進行全面的商用部署。同時,U360平台的另一版本則被用于完成了2500 MHz頻段的測試。
3. WCDMA和HSDPA網路最初部署在2100 MHz頻段上,但目前已經開始部署在2G技術(如GSM)使用的頻段上,以及一些新的頻段,如2500MHz和在美國使用的2100/1700 MHz。

2006 Ericsson推出以IMS為基礎的IPTV end-to-end解決方案;Ericsson宣佈提供HSPA與IMS技術與Intel Core處理器合作加速行動PC(mobile PC)的開發與應用;Ericsson提供整套UMTS上的IMS網路系統給日本軟銀行動(SOFTBANK MOBILE Corp.),是全球第一個啟用的IMS商業網路。
說明:日本軟銀集團4月份收購了英國Vodofone日本分公司,並從10月起將其更名為軟銀行動)

2006 Ericsson同意將Ericsson Microwave Systems AB(EMW)賣給Saab集團。
說明:EMW的歷史要從1956年談起,當時Ericsson成立MI(Military Information)部門,負責雷達相關業務,1987年升級成為Ericsson Radar Systems公司(同年手機部門從此獨立出去),1994年更名為Ericsson Microwave Systems,主要業務是微波通信與防禦系統,同時也研發生產WCDMA的基地台。

2007年03月26日【科技日報鍾榮峯報導】Ericsson證實退出研發WiMAX行列/Ericsson近日證實已經退出 WiMAX產品的研發和製造行列。Ericsson成為首家退出WiMAX研發的重要電信設備製造商。Ericsson寬頻CDMA業務開發經理Persson Mikael表示,WiMAX能夠提供的服務,Ericsson相信3G的條件也能提供同樣服務。退出WiMax市場後,Ericsson將專心研發3G項目。
(暫貼) [11]

Ref:
[1] Ericsson官方網站:http://www.ericsson.com/ericsson/corpinfo/compfacts/history/years_leadership, 129 years of leadership
[2] 台灣易利信官方網站:http://www.ericsson.com/tw/ericsson/press/2005/1026.shtml
[3] John Meurling and Richard Jeans, The Ericsson Chronicle: 125 Years in Telecommunications, Informationsforlaget, June 2001. 本文所參考為愛立信中國網站的簡體中譯本
[4] 維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 search for: Ericsson
[5] ICFAI Center for Management Research: http://www.icmr.icfai.org/, search for: Ericsson in China
[6] PrivateLine, http://www.privateline.com/TelephoneHistory2A/ericsson.htm, Privateline.com's Ericsson History Page
[7] 左家榮, MATRA (馬特拉) 法國的高科技企業集團,通訊雜誌,第六期
[8] Matra-Ericsson Telecommunications 1990, Thunderbird, A07-99-0011(1990)
[9] Qualcomm官方網站:Press Release, ERICSSON and QUALCOMM Reach Global CDMA Resolution, 1999
[10] Sonim官方網站:http://www.sonimtech.com/products/standards.html#OMAPoC
~061225 r3, web version
[11] 科技日報網站:http://www.hope.com.tw/
[12] Look Smark網站:FIND ARTICLES, http://findarticles.com/p/articles/mi_m0BFP/is_1999_Oct_18/ai_56540640

~ 070626r3 web version

Nokia簡史 (The brief history of Nokia)


Nokia簡史 (Connecting People)
1865 一位採礦工程師Knut Fredrik Idestam在芬蘭南部建立Nokia紙漿工廠,Nokia是當時附近一座莊園的名字,Idestam以此為公司命名,從此開啟Nokia的歷史。

1922 Finish Rubber Works(芬蘭橡膠公司)取得Nokia與Finish Cable Works(芬蘭電纜公司)的主控權

1962 Nokia開始投入通信設備領域。

1967 Nokia, Finish Rubber Works與Finish Cable Works合併成立Nokia企業集團稱為Oy Nokia AB. 此時電子部門只佔集團總營收淨值的3%而已,部門內有460名員工。

1969 Nokia推出世界首台符合CCITT標準的30-channel PCM(Pulse Code Modulation)發報機。

1977 Nokia常務董事Kari H. Kairamo確定公司應走向科技產業的大方向。

1982 Nokia推出歐洲第一部數位式交換機Nokia DX200,獲得成功迴響,奠定Nokia開發公用網路系統的技術基礎。

1984 Mobira Oy推出全球第一支NMT(Nordic Mobile Telephony)可攜式汽車電話 - Mobira Talkman,重量“僅”有5公斤,為Nokia帶來優異業績。

1986 Mobira Oy正式更名為Nokia-Mobira Oy.

1987 Nokia推出世界第一款手持式行動電話 – Mobira Cityman,外型大小已經與當年出現在台灣的AMPS手機-黑金剛相仿,全機重量減輕到800g。

1988 世界第一部符合CCITT標準的ISDN(Integrated Services Digital Network)交換機由Nokia製造並於芬蘭使用。

1991 全球第一個GSM運營商Oy Radiolinja AB在芬蘭開台,網路系統由Nokia製造,同年全球首通GSM電話就從Nokia設備撥出。

1992 Nokia推出據說是全球第一支GSM900的手機 - Nokia1011。

1993 Nokia網路已經可以提供SMS服務。同年企業標語改為Connecting People。

1994 除了GSM, Nokia還同時針對IS-136, DCS1800以及Japan Digital等不同數位無線系統推出相對應的手機;同年Nokia首度推出給筆記型電腦使用的GSM modem card。
1995 Nokia PrimeSite誕生,是當時世界上最小的GSM基地台。

1997 Nokia推出Human Technology的廣告口號,無論是否為真,都喚起了Nokia在使用者心中以人為出發點來思考高科技的美好感覺;同年Nokia針對華人市場推出全球第一支可傳送簡體/繁體中文SMS的機型。

1997 Nokia交貨全世界前4套TETRA網路系統。

1997 Nokia首先推出GSM 900/1800雙頻基地台。

1998 Nokia為Telecom New Zealand架設全世界第一套符合ETSI標準的ADSL網路。

1999 Nokia推出WAP手機以及GSM 900/1800雙頻機。

1999 Nokia與南韓SK電信聯合開發WCDMA技術。同年在芬蘭完成第一通從WCDMA到PSTN的通話。

1999 Nokia與Ericsson的合作:Ericsson and Nokia Make the First GSM 400 Call - Company Business and MarketingCambridge Telcom Report, Oct 18, 1999The first official mobile call on the GSM 400 frequency band was made during a GSM 400 conference in Budapest, Hungary. The call was performed with Ericsson prototype infrastructure, such as Radio Base Station and Base Station Controller and dual band GSM 400/1800 prototype mobile phones from Nokia.This first GSM 400 call is an important milestone in the progress of extending GSM with the new frequency band at 400 MHz. GSM 400 delivers the same high-quality services as the present frequency bands. GSM is currently available in the 900, 1800 and 1900 MHz frequencies.Extending GSM with a fourth frequency band will be a cost-efficient way to provide improved coverage and will offer better possibilities to benefit from combined low and high frequencies.

2000 Nokia完成世界第一個IPv6相容的end-to-end GPRS網路。同年在中國開始佈建GPRS網路。

2000 Nokia在中國北京完成簡體中文WAP over WCDMA的實驗。

2000 Nokia完成全世界第一個跨不同電信業者間進行的GPRS網路漫遊實驗,當時從新加坡漫遊到香港。

2001 Nokia在芬蘭完成全球第一通符合3GPP R99規格的UE-to-UE呼叫。

2001 Nokia推出MMS網路功能。

2001 Nokia提供第一個符合3GPP規格的E-OTD手機定位系統。

2002 Nokia公開第一支符合3GPP規格的EDGE手機。

2002 Nokia推出世界首支WCDMA/GPRS/GSM手機 – Nokia 6650(如圖片)。
說明:
這隻手機對在3GPP R99時期投入3G戰役的工程師而言,應該帶有濃濃的戰爭紀念色彩,因為這是當時全世界獨一無二的WCDMA手機,許多UMTS網路的驗證工作都靠她來完成。

2003 Nokia推出世界首支提供隨按即說(push-to-talk)功能的GSM/GPRS/EDGE手機。

2003 Nokia宣稱在cdma2000模擬環境中實現世界首通高速1xEV-DV的data call。

2003 Nokia提供12 GSM module讓無線遠距儀控更加便利。

2004 Nokia展示同時支援IPv6/IPv4的CDMA雙協定手機(Dual-Stack handset),並成功使用Mobile IPv6技術在兩個CDMA網路中完成一通即時影像的無感知handover。

2004 Nokia在TeliaSonera(芬蘭電信運營商)商用網路中,實現世界首通EDGE與WCDMA之間的3G packet data handover.

2004 Ericsson, Nokia, Motorola與Siemens一起演示PoC(Push-to-Talk over Cellular)技術的IOT(InterOperability Test) Phase 1 TestFest。

2005 Nokia提供世界第一個商用DVB-H網路服務系統。

2005 Nokia發布世界首支內建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s)功能的手機。

2006 Nokia與Elisa(芬蘭電信運營商)合作完成世界首通在900MHz頻段建立的WCDMA/HSDPA data call.

2006 Nokia和Siemens共同宣佈將雙方的電信設備和網路業務部門合併成爲Nokia Siemens Networks(NSN),雙方各占50%的股權,總部位於芬蘭,預計將在2007年第一季完成此合併案,屆時NSN將成爲僅次於Ericsson和Alcatel-Lucent的全球第三大電信設備廠商。[6]。

2006 Nokia宣佈中止與日本Sanyo的CDMA手機合資計畫,準備於2007年退出CDMA手機市場,但中國市場暫不影響。
說明:Nokia於此年2月發佈要與Sanyo合組CDMA手機新公司的計畫,不料短短四個月就中止,現有的CDMA研發人員將轉入GSM與WCDMA技術領域,至於重點市場,如北美市場將繼續銷售代工生產的Nokia CDMA手機。

2007 Nokia Siemens Networks starts operations and assumes a leading position in the communications industry
Posted: Mon, 02 Apr 2007 16:19:53 -0500 (暫貼)

Ref:
[1] About Nokia網站:http://www.about-nokia.com/history/
[2] Virtual Finland官方網站:http://virtual.finland.fi/Economy/ 文章標題︰A town called Nokia [3] Dan Steinbock著,李芳齡譯/Nokia!小國競爭者的策略轉折路/商智文化/2002
[4] Nokia官方網站:http://www.nokia.com/,文章標題︰Nokia first
[5] 丁浩 著/芬蘭的鈴聲/博思騰/2003
[6] 中時電子報/中網科技:http://news.chinatimes.com/
[7] http://www.nokiasiemensnetworks.com/
[8] 鴻信通手機網:http://www.529buy.com/
[9] Look Smark網站:FIND ARTICLES, http://findarticles.com/p/articles/mi_m0BFP/is_1999_Oct_18/ai_56540640


~ 070626r8, web version

20070408

Siemens in China

----------------------- [John Rabe的肖像,圖片來源:英文wikipedia]

Siemens在中國

1872 Siemens提供中國指針式電報機,開啟在中國的電信事業。

1879 Siemens的蒸氣發電機提供10馬力的電功率照亮上海港。

1899 Siemens在北京城外建造的有軌電車開始營運,這是中國第一部有軌電車。

1904 Siemens在上海設立第一家永久辦事處。
(
1908 Siemens員工John H. D. Rabe到中國任職。

1910 Siemens在中國建立西門子中國電氣工程公司,總部位於柏林,分部設在上海。

1914 西門子上海辦事處更名為西門子中國公司(上海)。這段時間在中國西門子的主要業務是建立發電廠。

1921 Siemens在山東省實施中興煤礦公司的電氣化工程,被稱為中國第一個現代化採礦工程。

1920 ~ 1936 Siemens在上海、哈爾濱、南京和廣州修建發電廠。同一時期,Siemens在中國廣建電話系統,1930年在漢口完成一套可容納8500用戶的電話系統。

1937 日軍在南京城進行南京大屠殺 (Nanking Massacre),德國西門子公司駐華總代表John H. D. Rabe以外國人的特權身份,在中國南京建立南京戰時安全區,保護了約25萬中國平民倖免於難。
說明:John H. D. Rabe (1882 - 1950) 生於德國,是虔誠的基督徒,在中國經商生活了三十餘年,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目睹了日軍在中國南京城的種種失序惡行,奔走救難的同時寫下《拉貝日記》 (1997年中文版發行,英譯為《The Good Man of Nanking: The Diaries of John Rabe》) 記錄當時的煉獄景況,因此有「中國的辛德勒」之美譽,諷刺的是Rabe當時是納粹黨 (縮寫為NSDAP, 簡稱Nazi) 在中國南京分部的副部長,而納粹黨則是從1942年開始屠害猶太人的元兇,Rabe在中國的義行與其邪惡的身分代表正為戰爭善惡難分的矛盾本質寫下歷史註解。

1999 當CDMA技術在歐美兩地如火如荼地展開競爭3G寶座之際,Siemens和中國電信科學技術研究院開始合作開發TD-SCDMA技術。

2000 Siemens在北京成立其全球第三個用戶界面設計實驗中心,開發和改進西門子產品的用戶界面與互動式3D圖像技術。同年Siemens在中國北京與上海建立手機研發中心。
(
2001 Siemens與中國聯合開發的TD-SCDMA技術獲得3GPP採納,成為3G/UMTS的標準之一。同年北京贏得2008夏季奧運會的主辦權,Siemens為掌握此巨大商機,在北京與德國成立了Siemens OGB (Olympic Games Beijing),以確保所有與奧運相關的業務機會,如交通、能源和環境、資訊(訊息)與通訊、醫療,甚至體育建設與設施。也在此年,上海金茂大廈(中國第一高樓)安裝了西門子智能火災探測系統與語音疏導系統。
(
2002 Siemens贏得第一個中國水廠的BOT標案,與合作夥伴在中國建設了200多座飲用水與廢水處理廠。同年Siemens以SURPASS方案接獲中國電信NGN的訂單。
(
2003 Siemens與Thyssen-Krupp在上海浦東國際機場與市區間建設完成了全球第一條高速磁浮列車,最高速度可達430km/h。
說明︰高速磁浮列車技術以德國、日本為代表,對常導和超導兩種磁浮技術模式,進行了深入研究和反覆試驗。上海磁浮示範運營線採用的是德國的常導模式。 高速磁浮列車營運時,與軌道完全不接觸。沒有輪子和傳動機構,列車的懸浮、導向、驅動和製動都是利用電磁力來實現的。
(
2004 BISC(北京國際交換系統有限公司)更名為北京西門子通信網路有限公司(Siemen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Beijing),簡稱SCNB。

Ref:
[1] 西門子中國網站
[2] 維基百科︰http://de.wikipedia.org/wiki/John_Rabe
[3] 維基百科︰拉貝日記
[4] SCNB公司網站:http://www.scnb.com.cn/aboutus/index_aboutus.htm

070510r3版本

Siemens in Taiwan

(建構中)

070408r1版本

Alcatel-Lucent in China

(建構中)

070408r1版本

Alcatel-Lucent in Taiwan

Alcate-Lucent由兩家公司合併而成,公司歷史當然也要合併描寫(好累),以下描述先A再L(按照字母順序)

ALCATEL在台灣 ( 阿爾卡特 )
1973 台灣國際標準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簡稱TAISEL)正式成立於台北

1974 獲得電信總局第一批10C電子交換機系統供應合約

1975 廠房在土城工業區興建

1976 開發國內第一部類比線路自動測試系統ZAUT-100,為TAISEL自行研發系統之先例

1977 開發完成D3調變載波終端機傳輸系統及T1載波終端設備,並為台灣電信局採用

1978 生產16位元迷你電腦ITT-1602,首開國內迷你電腦製造先例

1979 成功開發印刷電路組合板自動偵錯系統ZAUT-1000,為國內外工廠及軍方採用

1980 系統1210數位式電子交換機獲台灣電信局採用

1981 正式參與「24通道」數位交換機「系統12」的研究發展

1982 投資興建TAISEL電腦資料中心,奠定TAISEL發展「系統12」基礎

1983 成功開發國內首部電子式拖車型交換機10CT;韓國向本公司簽購10CN-RSU遠端分離局軟硬體技術,創下台灣第一個高科技電訊技術移轉國外先例

1984 成立軟體研發中心,與歐美ITT各分公司電腦連線即時作業,直接參與「系統12」的研發工作

1985 成功開發ALTA-1用戶迴路自動測試及管理系統,並為台灣電信局採用

1986 世界首座「24通道」的「系統12」數位交換機在台中正式啟用

1987 法商CGE與ITT合組阿爾卡特集團(Alcatel),TAISEL原ITT股權,轉歸阿爾卡特集團所有

1988 全球最大容量之三萬門號市話「系統12」交換局於台中忠明局開放啟用;成立「交換網路系統研發中心」,與阿爾卡特Alcatel集團其他六國並列七大研發中心

1989 成功開發人工接駁席(DOP),獲研發總部肯定1991 全球第一套24通道ISDN「系統12」在台中及新竹啟用

1993 數位交換機訂單創新高,台灣破300萬門號,中國大陸破200萬門

1994 承製空防整合通訊系統(ICS, Integrated Communication System)順利完工

1995 TAISEL與ITRI電通所簽訂「智慧型網路(IN)合作開發契約」;承建台灣第一個船舶交通管理系統(VTMS)

1998 標得中華電信全區解決Y2K問題及網路升級專案;標得中華電信長途及行動通信分公司IN建置案;標得中華電信國際電信分公司IN及STP建置案

1999 標得中華電信年度全區數位交換系統建置案2000固網市場開放,取得東森寬頻電信(EBT)骨幹基礎架構與營運支援系統(OSS)標案;取得新世紀資通(NCIC)骨幹系統建置標案;標得遠傳電信與泛亞電信虛擬企業行動網路(MVPN)專案建置;與中華電信合作,提供國內第一套整合訊息服務(UMS)系統;落實變革計畫,積極轉型為全球網際網路解決方案供應商;在11月遷入位於台北市的市區辦公室,以整合業務與行銷資源;標得中華電信全島ATM骨幹採購案,以協助中華電信及早達成網路寬頻化目標

2002 Alcatel加碼投資台灣市場,在台北成立3G網路體驗中心(3G Reality centre),第一階段已經投資超過300萬美元,提供國內業者3G手機測試,到目前已有5家手機業者進行測試。
說明:到2005年7月為止,Alcatel在全球有19個研發中心,台灣與上海將成為亞太地區兩個主要的3G網路體驗中心,其中台灣將特別著重在3G加值服務應用的開發,以提供亞太地區中國以外的市場應用,台灣將成為阿爾卡特亞太地區行動影音中心的樞紐。

2003 Alcatel為落實與政府簽署備忘錄之內容,於內湖科學園區新址設置「阿爾卡特資通電信(ICT)應用研發中心」。說明:「阿爾卡特資通電信(ICT)應用研發中心」共分四個部門:行動通訊(3G體驗中心、行動應用實驗室)、固網通訊(網路整合實驗室、新世代寬頻網路實驗室)、光纖網路(新世代光網服務實驗室、傳輸實驗室)、企業解決方案(新世代企業網路實驗室)。

2007 Alcatel-Lucent在台宣佈合併並整合就緒。Alcatel-Lucent在台灣的主要業務區分為電信業者、企業用戶和公用事業用戶三大市場,提供完善的整合性解決方案(Turn Key)以服務所有客戶。合併後的Alcatel-Lucent在多項電信產品與解決方案仍居台灣市場第一,包括光傳輸方面的SDH/DWDM骨幹傳輸設備、寬頻接取設備如的ADSL建置、防救災專用衛星通訊系統(DVB-RCS VSAT)、數位微波(Digital Microwave),以及整合性的智慧型網路(IN)、來電答鈴(PRBT)、行動企業虛擬網路(MVPN)、3G影像入口網站(Video portal)和多媒體隨選視訊(MOD)等領域。總經理季鵬元指出,「2007年Alcatel-Lucent將聚焦台灣市場的無線(Wireless)、固網(Wireline)網路、網路融合暨應用服務 (Convergence)、維運服務 (Services)與企業通訊等五大領域。同時,將繼續投資電信寬頻研發,如光纖網路系統整合中心、網路電視(IPTV)、NGN/IMS網路暨應用服務整合中心及WiMAX互聯測試(IOT)暨應用研發中心。」


Ref:



070326r1版本

Alcatel-Lucent簡史 (The brief history of Alcatel-Lucent)

2007 PARIS -- Alcatel-Lucent (Euronext Paris and NYSE: ALU - message board) today announced that it has been awarded an IP-based next-generation, CDMA and GSM network contract valued at more than USD400 million from Reliance Communications, India’s largest integrated telecom service provider. This contract will enable Reliance Communications to expand its wireless network to more than 20,000 towns and 600,000 villages. This project represents one of the largest telecom expansions undertaken by a telecom operator anywhere in the world.

070713r2版本

Ref:
[-] UNSTRUNG News: http://www.unstrung.com/document.asp?doc_id=128801

20070326

新聞剪貼-070307

標題:邁入4G時代 技術專利障礙與糾紛恐難擺脫
上網時間 : 2007年03月07日
新聞來源:http://www.eettaiwan.com/

全文:
有兩份關於與下一代行動網路相關IP專利權的報告顯示,未來情況可能比現存網路來得好,但兩份報告都提出了重要警告。

根據加拿大業者Maravedis在其題為「WiMAX/LTE 4G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IPR) Policy & Market Report」的報告中表示,由於:「相關程序和政策的發展,以及新興系統中所包含的技術成熟性及交叉規範(cross-discipline)多樣性」,WiMAX和GSM/3G等長期演進系統(Long Term Evolution,LTE)的IPR問題及糾紛,將少於蜂巢式市場。

Maravedis的資深分析師、該報告作者Robert Syputa表示:「我們不能低估IPR對於WiMAX/LTE 4G技術的影響。到本年代末,我們預計每年光是WiMAX的IPR就將有高達3億美元的投資。最成功的廠商專注於它們可以獲得最大好處的研發活動並利用IPR。不過不幸的是,若許多廠商如此以技術為中心,將導致未能成功把研發專案商業化。」

該報告指出,最近IPR的趨勢,即較小型廠商之間的整併與老牌供應商的加入,顯示英特爾(Intel)、高通(QUALCOMM)、三星(Samsung)和摩托羅拉(Motorola)等大型廠商,將進一步展開收購,這些大型廠商將在決定WiMAX/LTE 4G市場中的整體IPR成本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與此同時,市場研究公司ABI Research的報告則指出,使W-CDMA元件的平均專利費居高不下的一個重大因素,是因為12家公司擁有80%的核心IP,其中4家持有近60%的核心IP。為了獲得核心專利,這4家廠商以外的產品供應商合計繳納的專利費可能升至28.5%。

根據ABI最近以手機產業為重點的分析報告,該公司認為4G專利費形勢將更加多樣化,單憑這點就可以使4G的平均專利費低於3G。授權交易將更加頻繁,特別是在WiMAX環境中,有350多家廠商擁有核心IP

ABI無線研究主管Stuart Carlaw認為:「4G技術的IP更加分散,將允許更多的廠商交易授權,而不必為了獲得其它廠商的IP而支付專利費。這將導致平均專利費下降。」ABI並在報告中特別提到,雖然Qualcomm在OFDM領域的壟斷狀況已經紓解,但該公司又透過併購Flarion與Airgo來獲得在4G技術領域的所有關鍵IP。而這將使市場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贊曰: Qualcomm真像是手機界的Microsoft。]
[贊曰:壟斷只會創造出愚蠢又笨拙的後代(想想微軟的作業系統吧),只有多樣性才能快速適應消費者的各種需求,多樣性一直是蓋亞的拿手絕活]

此外針對WiMAX,Carlaw則指出三星可能會持有接近30%的核心IP,實際上取代高通,成為該市場中的巨無霸。

(參考原文:Analysts: IPR issues could haunt 4G, LTE, mobile WiMax)
(John Walko)

~ 070326r1

20070319

2004年,誰為3G狂 (請君入甕 - 新聞轉貼試驗)

實驗說明:
這是一則2003年的老新聞了,卻依然強勢地佔據以Google搜尋"3G物語"之首,使我不得不諂媚地請君入甕,將之收藏在3G物語的超文本中,看看將來誰依靠誰生存。新聞內文中的"3G物語"其實非指本網誌,但在此也將之做了小小連結,這點還請讀者明辨與見諒。
==============
2004年,誰為3G狂
新聞來源:中國網 時間: 2003-11-14 文章來源: 國際金融報
全文:
通信展上,幾大運營商更在意如何在現有業務平臺上增加更多的商業模式和收入,對於3G只字不提

如果中國不願意在現階段對3G牌照有任何的討論,那麼除了大唐電信的TD-SCDMA以外,任何設備商的表演都將是一場無望的獨舞

在中國政府對3G持觀望態度的時候,相比傳統電信設備商的執著,一些中小廠商卻瞄準了WIFI市場

3G在中國的大幕剛拉起一角,又迅速地落下了。

幾乎所有的設備廠商都是懷著美好的心願來到11月12日開幕的2003年中國國際通信設備技術展的,希望能夠借一股東風讓3G在中國落地生根。但心懷此願的人在不短的時間內註定要失望了,國際通信展開幕式到會高層中,國信辦主任、資訊產業部部長王旭東、副部長奚國華等人的來到可謂陣容豪華,只是奚國華副部長一席話估計得讓所有人好好琢磨一番了。

奚國華說,在全球範圍內大家都已經意識到3G發展過程中語音與數據業務將長期共存,而且在相當長時間裏仍然是語音業務為主,二代業務還孕育著巨大的市場潛力,有待進一步開發。這番話該如何解讀,恐怕是幾家歡喜幾家愁了。

運營商不提3G

傳得信產部真諦的無疑是幾大國內運營商。中國移動、中國電信、中國聯通、中國網通、中國鐵通沒有懸念地佔據了國際通信展的最佳黃金位置。展臺的佈置顯示,幾大運營商更在意如何在現有業務平臺上增加更多的商業模式和收入,對於3G只字不提。這種滴水不漏的安排似乎能夠理解為對奚國華副部長言論最好的注腳。

中國移動顯然認為,在2.5G的GPRS上構築的移動夢網平臺還大有文章可做,因此移動夢網的各種應用成為展會主流。中國移動總工程師李默芳在展會上面對記者更為直接地說,3G部署事關國家的大局,是由政府部門來決定的,國家會統一部署。中國移動在技術上﹑網路上﹑業務上都在作準備,但整個3G的實施還要從國家大局和整體環境,不光是從運營商利益出發。

中國聯通集團副總裁呂建國在展會之前的吹風會上表示,中國聯通在天津用一週時間建立了一個10組基站組成的CDMA1XEV-DO試驗網,顯示中國聯通在中國所有電信運營商內最有能力率先進入3G時代,但聯通並不願意看到中國現在就進入3G時代。呂建國說,中國聯通此前考察了歐洲幾大3G運營商,包括李嘉誠的和記黃埔、奧地利移動等運營商在發展3G上遇到的窘境給聯通敲響了警鐘,龐大的資本性開支和極為少量的用戶和收入在歐洲形成鮮明對比;另外一個原因是,作為兩網運營的聯通同時也在進行WCDMA和CDMA1XEV-DV的技術跟進,在中國聯通發展CDMA之初大多數國產廠商因為種種原因無法提供大力支援的局面,在3G時代聯通並不願意看到這種情況再發生。

網通集團乾脆把參展重點放在有“通信業未來核心”的互聯網寬帶業務上,展示了包括撥號、上網卡、主叫計費、專線接入、寬帶接入、VPN、VPDN、ADSL等服務在內的全方面的解決方案。網通參展人員說,網通主要全面展示其在電話業務、寬帶業務、數據業務、電信卡業務等領域內的最新技術、最新服務,並著力加強與ICP、ISP等合作夥伴的戰略關係,以及為政府、企事業單位和廣大消費者提供最便捷的服務和最完美的解決方案。中國電信與中國鐵通也分別展示了其在固定通信網路上所開展的一些新業務。

設備商積極備戰

和不久前倍受冷落的日內瓦電信展相比,今年的北京國際通信展要熱鬧得多。這也從一個方面驗證了,中國正在成為一股力挽3G狂瀾的中堅力量。只是和1G與2G不同的是,這回是中國人掌握了話語權。如果中國政府不願意在現階段對3G牌照有任何的討論,那麼除了大唐電信的TD-SCDMA以外,任何設備商的表演都將是一場無望的獨舞。

展會上,摩托羅拉、諾基亞、新力愛立信、西門子等歐美廠商代表和日立、松下、三星、LG這些日韓廠商展示了部分概念手機和投入應用的3G手機。儘管展臺前人潮涌動,但在大多數中國消費者還沒有完全使用和習慣移動、聯通推出的2.5G移動增值業務之前,估計只能還是“叫好不叫座”。

相比簡單的手機終端,各種3G後臺設備諸如交換機、基站的展出就令許多普通消費者不知所云了。相信這些設備在運營商看來都已經不是新鮮玩意,此番作秀恐怕是一種“寧可錯殺一千,不願放過一個”的戰略了。但正如現階段很流行的3G物語所說的“3G時代,消費者依然只關心服務和應用,而不關心是何種技術”,任何設備商應該還不至於落魄到想以民間力量推動3G在中國的應用吧?

WIFI倍受追捧

相比傳統電信設備商的執著,一些中小廠商卻瞄準了WIFI市場。一位把無線局域網當成展會主打產品的廠商說,在中國政府對3G持觀望態度的時候,對於無線寬帶的發展卻持一種積極鼓勵的心態。WIFI在很大意義上是為電腦提供一種高速接入互聯網的方式,並不存在內容平臺的桎梏;而內容恰恰是人們爭論3G時代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WIFI和3G都是實現無線高速接入,但因為接入平臺一個是電腦,一個是手機,因此有人認為不可把WIFI和3G扯為一談。但恰恰就是中國移動已經推出的把WLAN和GPRS捆綁的無線上網卡,和高通正在推出的WLAN和CDMA1X捆綁無線上網卡,正把這種不可把互聯網和通信捆綁的觀念打破。

在有線寬帶接入時代,中國電信、中國網通等寬帶運營商只能賺取接入費用,而沒有辦法從互聯網產業上賺到真金白銀,眼睜睜看著新浪、搜狐互聯網公司在股市上風起雲湧;但在無線接入的時代,任何一個WIFI的運營商都可以掌握用戶的基本資料,從而有了進行增值服務的基礎,這也意味著只要運營商願意,他隨時可以建立一個CP、SP為自己的用戶提供服務。這種機會是否會讓電信運營商把注意力從3G轉移過來,目前還不得而知。在通信和計算融合的時代,電腦擁有通話功能,手機擁有電腦部分功能都不再新鮮,正如沒有任何人會說電腦只能用WIFI接入互聯網一樣,也不會有人說手機只能用3G技術接入運營商的增值業務平臺。

無疑,在3G不再為電信運營商熱談的時候,我們幾乎可以預見,2004年或許將迎來一番無線寬帶圈地的高潮。

《國際金融報》2003年11月14日
=======================
~ 070319r1

20070315

Benq-Siemens Suite

[序曲]

新聞來源:DigiTimes科技網/(記者沈勤譽、國際新聞中心鄭棠君/台北) [2005/06/08]

嫁妝3億歐元!明基娶西門子手機事業合併營收突破100億美元,躍居全球第四大手機品牌

西門子(Siemens)出脫手機事業拍板定案,明基電通(2352)將100%收購,儘管西門子手機事業虧損高達3.5億歐元,但明基是以無負債資產轉移方式收購,亦即在10月1日正式收購前,西門子必須自行認列這些虧損;另外,西門子承諾支付2.5億歐元現金及等值服務給明基,做為核心專利開發、行銷業務擴展及共同品牌推廣,並投資明基5,000萬歐元成為策略股東,明基合計獲得3億歐元及1個世界級合作夥伴,手機業界多認為明基這項交易「非常划算」。 

明基董事長李焜耀表示,此項收購案將使得明基成為全球第四大手機品牌、大中華區最大手機科技公司,年營收將倍增至100億美元以上。他強調,這項收購案並非一項單純的收購案,明基將與西門子建立長期夥伴關係,提供從交換機系統到手機終端的端對端解決方案,加上來自於明基西門子(BenQ-Siemens)共同品牌價值,以及西門子豐富的專利權及研發人才,所帶來效應將難以估算。 

李焜耀強調,專利權在手機產業扮演角色日益重要,明基收購西門子手機事業,不僅可取得核心專利技術(Essential IP),並取得手機市場決賽權,同時也可協助其他事業,未來包括PC、消費性電子產品都會用到2G/2.5G/3G關鍵技術,遂促使明基決定採取這項戰略性行動。 

西門子執行長Klaus Kleinfeld則指出,與明基結盟可望加強該公司手機事業穩定性與發展能力,西門子將結合明基極為成功的消費性電子產品經驗,雙方在全球勢力範圍相輔相成,藉由此項交易,明基可望跨出亞洲市場,進軍由西門子所深耕的歐洲及拉丁美洲市場。此外,該項交易還可加強明基在歐系行動電信規格GSM手機研發能力。 

西門子表示,此項交易將讓該公司提列約3.5億歐元(4.3億美元)的費用支出,5年內明基將可採用西門子品牌名稱,並一併接收該手機事業超過6,000名員工,包括西門子在巴西Manaus、德國Kamp-Lintfort研發生產據點,並持續經營西門子先前設於大陸上海的製造工廠。

值得注意的是,2004年西門子手機事業營收達58億美元,高出明基全年營收的51億美元,以購併後事業合併營收計算,突破100億美元,可說是創下台灣有史以來最大收購案。未來明基營運重心也將大幅轉變,以2004年營收概算,手機所佔比重將從17%,大幅提升為60%;歐洲市場所佔營收也將從31%,提升為53%。 

明基在收購西門子手機事業後,將在德國慕尼黑設立總部,由明基執行副總王文燦、網通事業群總經理陳盛穩、原西門子手機事業執行長Clemens Joos,共同擔任經營決策小組成員,至於台北為亞洲營運總部,與西門子在北京研發中心共同負責亞洲地區產品開發及行銷業務,生產基地則將包含台灣、大陸、德國及巴西等地。

[二部曲]
合併西門子手機部門虧損267億 明基品牌代工分家
新聞來源:星島環球網 www.singtaonet.com [2006/08/25]

【星島網訊】明基電通2005年第四季合併西門子手機部門後,累計三季本業共虧損267.3億元,“明基·西門子”品牌已經燒掉明基一個資本額。明基董事長李焜耀24日表示,為加速代工業務增長,決定將IT、數字媒體兩大事業群的品牌與代工分開,成立代工部門(IMS)、自有品牌(DMG),並將與手機品牌(BMG)成為明基的三個利潤中心。

據《工商時報》報道,新組織的人事安排也在24日一起公佈,IMS由明基個人電腦事業群總經理黃裕國領軍、DMG由歐洲區總經理李文德擔任,BMG則由BenQ Mobile董事長王文璨、執行長Clemens Joos、明基網通事業群總經理陳盛穩三人小組共同負責。
  李焜耀表示,BenQ品牌在四年半前成立後,品牌發展越來越強,而ODM訂單接的愈多,品牌與代工間的衝突也愈易發生,特別是在液晶電視更為明顯。近期不少液晶電視代工客戶強烈暗示,只要明基願意將品牌、代工分割,就會釋出大量代工訂單,使明基做出分割決定。

明基表示,未來的IMS(整合製造代工服務)將專職代工,產品包括液晶電視、液晶監視器、投影機,以及部分由子公司達信、達方等負責的零組件,但不包括手機代工。以監視器、液晶電視、筆記型電腦為主體的自有品牌產品線,成立數字媒體事業部(DMG);BenQ-Siemens品牌手機則以BenQ Mobile為主體成立BMG事業部,形成三個獨立運作的利潤中心,李焜耀還以“一個集團、兩個艦隊”形容這樣的安排。

為了讓代工服務的增長速度更快,李焜耀表示,IMS將在明年初從明基獨立出來,成為一家年營收1300億元、九千名員工的新公司。明基將為IMS引入投資夥伴,除了私募基金等純財務型投資人外,也不排除為IMS引入策略型投資人的可能性。

在未來品牌、製造的交互運作方面,李焜耀表示,DMG、IMS都將設有研發人員,IMS走一般國內ODM產業的研發/製造模式,接單客戶包括BenQ品牌與其他品牌,DMG將定位為無工廠的高階產品創新中心,分割初期DMG代工訂單將會全部交給IMS,之後DMG將對外釋出代工訂單,以善用內部與外部製造資源。

明基決定將旗下主要的代工製造業務獨立切割出來,終於讓傳聞已久的品牌與代工正式分家,實際上做成此一決定,明基友達集團早已經開始積極的籌備佈局。據悉,友達中科六代廠內,已經建制好一條液晶電視機的系統組裝線,初期將以三十二吋液晶電視為標的,為明基進行代工。此舉,也意味著後續友達將走上南韓三星與LG集團整合面板與系統製造的步伐,積極朝向顯示器產業“微笑曲線”的兩端去發展。

台灣面板製造廠中,奇美集團是較早從零組件、面板製造、一直做到液晶電視系統的公司,友達則是一直強調屬於專業的面板製造廠。業內人士指出,明基24日正式宣佈將代工製造業務獨立成公司,未來比較大的業務比重將會落在液晶監視器與液晶電視的生產上。不過,監視器與電視代工後續將會面臨包括鴻海與群創集團的強力競爭,如果單純進行切割,難免遭遇訂單上的強力競爭。因此友達近期積極在整合相關的系統零組件佈局,並在中科六代廠設置一條液晶電視系統組裝線,顯然是為了後續進一步與明基獨立出來的代工製造公司(IMS)進行配套整合而準備。

台灣面板廠同業也指出,最近友達的確對於佈局相關的液晶電視系統材料相當積極,對於未來友達可能跨入液晶電視系統組裝的訊息,不應感到太意外。南韓三星、LG甚至是日本的新力與夏普,基本上都同時具備面板製造與系統組裝的能力,再加上本身即有強力的品牌做靠山,以未來幾年面板產業裏,液晶電視面板的生產比重持續攀高的情況來說,可能上下半年的淡、旺季分野會非常明顯,如果不能掌握附加價值較高的系統與品牌,只靠面板製造去硬碰硬,將會逐漸出現長期獲利的隱憂。

[三部曲]

新聞來源:DigiTimes科技網/(記者沈勤譽/台北) [2006/09/29]
拋開西門子結婚證書 明基此役傷得不輕明基行動通訊丟給德國政府解決 此招頗令業界愕然

明基(2352)選擇在合併西門子(Siemens)手機部門的1週年前夕,突然做出令人愕然的決定,一舉將明基與明基行動通訊(BenQ Mobile)劃清界線,2005年此時從西門子手上接下的拖油瓶,如今乾脆丟給德國政府解決,看來是一記妙招,但是明基的企業形象與明基西門子的品牌形象,卻是傷得不輕

明基高層在28日的記者會中,坦言這是一個不得不做的決定,畢竟明基合併西門子手機部門後繳出3季的成績單,可說是季季不如預期,不過,明基高層認為,德國經營團隊未能達到目標,是明基重傷累累的主因,卻絕口不提明基本身在決策與執行面的問題

回想近1年前,明基風光娶進西門子手機部門,強調是德國工藝與亞洲風格的完美結合,不僅是台灣廠商收購國際大廠產品部門的首例,也是台灣品牌挺進國際舞台的重要一役,如今明基不堪連連虧損,決定讓BenQ Mobile自生自滅,除了象徵停損之外,更是幾近於承認敗戰

值得一提的是,當初明基與西門子雙方因此一收購案而結盟,希望各自結合在用戶端與基礎網路的互補優勢,西門子也順勢成為明基股東,但明基此次痛下決定,卻未曾主動告知身為股東的西門子,雙方的關係似乎冷到冰點

雖然明基強調曾仔細檢視當初簽訂的合約,此舉應該無違約的問題,但西門子對於此一結局勢必相當傻眼,因為一個爛攤子丟了一圈,等於又回到德國人手中。

儘管明基董事長李焜耀在上季法人說明會中,還強調收購西門子手機部門的決策沒有後悔,但外人都看得出來,李焜耀這個生涯中最大的豪賭,恐怕因為過度樂觀而失算,也讓明基上了一堂代價高達6億歐元的課

不管明基行動通訊的未來如何,以明基而言,無論是手機事業或品牌事業,都等於回到原點。儘管明基在與西門子的互動中學到很多,也認清亞洲研發與製造的優勢所在,但未來明基如何藉由一己之力,強化產品與品牌的戰力,走出與西門子分手的陰影,相信還是會被以放大鏡檢視。

[插曲]
新聞來源:大紀元 [2006/10/04]
德國電信業者取消向明基下單

【大紀元10月4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林育立慕尼黑三日專電)明基向慕尼黑法院申請無力清償保護後,德國電信業者也相繼取消下單。德國最大的兩家電信業者德意志電信(T-Mobile)與Vodafone證實,目前正與破產管理人釐清售後服務等問題。

「明鏡週刊」網站報導,明基的破產管理人普拉格預定本週內與德意志電信談判,討論售後服務和零件的問題,希望說服這家德國最大的電信業者繼續訂購明基所產的手機。德意志電信發言人也說,與破產管理人談判的目標是繼續銷售明基的手機。

知情人士指出,德意志電信是明基最大的客戶之一,至今已賣出數十萬支明基的手機,目前店面還可見四款明基的手機,報導還引述消息人士說,德國第二大電信業者Vodafone 也暫時向明基取消下單;Vodafone發言人說,目前正與破產管理人談判當中。

「德國金融時報」今天指出,如果電信業者不下單,明基很可能撐不過今年年底,因為明基手機的銷售主要還是仰賴電信業者。該報指出,由於購買手機的消費者在德國還可獲得兩年的售後保證和服務,因此廠商如無力支援並提供零件,電信業者不可能下單,對此明基正積極尋求解決之道。

[插曲]
來源:資詠科技 [2006/10/17]
西門子成立暫時公司 收容德國明基員工

據路透(Reuters)報導,西門子(Siemens)承諾將設置暫時性的過渡公司,收容3,000名明基行動通訊(BenQ Mobile)德國子公司的員工,並在此重新訓練、重新安置的過渡階段內,由該公司發放薪資,協助員工度過難關,並承諾將比照西門子內部員工轉調模式,在有適合工作職缺的條件下,優先錄用這3,000名前西門子員工。

西門子發言系統表示,成立該過渡公司的3,500萬歐元基金當中,其中有500萬歐元是來自西門子管理團隊原訂2006年度調薪預算的挹注,在明基行動通訊德國子公司爆發聲請破產保護事件之後,西門子管理團隊同意延後1年調薪。

據金融時報(FT)報導,西門子工會以及德國總工會還進一步要求西門子2006年減少發放股利的幅度,將營運獲利用來挹注明基行動通訊德國子公司的經營,然而,該報引述管理學者指出,在事後對於未能自救的昔日員工盡可能做到妥善安置,可說是企業秉持社會責任的發揮,但不能夠就此一竿子打翻所有企業重整組織、精簡瘦身、撙節成本等改造的方向,這不啻是因噎廢食的作法。 報導指出,明基行動通訊德國子公司破產管理人Martin Prager日前表示,該公司手中還掌握有近1,600項專利,應可繼續經營手機事業無虞,對於尋找策略合作夥伴應該也是利多消息,然而,以德國高工資成本的環境而言,目前不論是摩托羅拉(Motorola)還是諾基亞(Nokia),均為釋出風聲有意收購,但Prager破產重整的時間壓力卻已經很緊迫。

[四部曲]
新聞來源:電子工程專輯
BenQ裁撤北京手機研發中心 [2006年12月21日]

做為其手機業務種重整策略的一部分,明基(BenQ)關閉了位於中國北京的手機研發中心,並解雇400名工程師。不久之前明基決定將該公司位於上海的研發團隊裁員40%,這些行動都是明基為重組其破產的手機部門BenQ-Siemens所做的努力。

明基為扭轉該公司去年從西門子(Siemens)手中收購之手機業務的虧損局面,付出了巨大代價,但收效甚微。該公司今年1~9月虧損了6億美元,並計畫賣掉一些非核心資產,以擺脫困境。
明基在10月份表示,它將出售一些業務以改善財務狀況,並將評估手機部門破產對於其他業務的衝擊。同月,明基還在德國裁減了3,000名員工中的大約三分之二,這些員工都是BenQ-Siemens手機開發及生產的有關人員。

此外該公司還計劃關閉位於南美洲巴西與墨西哥的手機製造廠,並且在明年第三季將位於台灣與蘇州的手機製造據點整合至上海。
(參考原文:BenQ axes Beijing handset R&D center)

[尾聲]
來源:
BenQ啟示錄:國際品牌之路的昂貴教訓 [2006/10/05]

明基(BenQ)公司正自與西門子聯手的BenQ-Siemens品牌失敗中學習到一頁慘痛教訓;儘管如此,該公司對於建立全球品牌的遠景仍堅定不移。

BenQ在一年前接手西門子手機部門,當時的西門子平均每天虧損150萬美元。由於該公司手機部門業務每下愈況,西門子還為此支付明基大筆費用以拋出這個燙手山芋。然而,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BenQ為了快速建立全球品牌付出了無比昂貴的代價。過去12個月來,BenQ已經支付了大約7.6億美元來維持西門子手機部門的運作。終於,一切都已經夠了!BenQ公司董事長李焜耀遏然終止一切,他瞭解到西門子手機部門終究無法協助BenQ成為一家全球公司。

這是BenQ在其品牌經營之路所獲得的昂貴教訓,也是許多亞洲製造商在規劃其生存策略之際所應該注意的。由於ODM業務或較成熟PC產品的利潤空間極其微薄,一些大型亞洲公司紛紛跟隨建立自有品牌之風起舞。問題是,這應該是一項長遠的計劃,而這些公司們卻往往認為不需多久的時間即可達成理想。

這樣的想法使得他們透過收購已經擁有品牌的公司打算出脫的棘手資產,例如中國聯想收購IBM的PC部門、TCL與Thompson結盟,以及BenQ匆促取得西門子手機部門等。這些交易也伴隨著聯合品牌的策略安排,如同我們看到的Sony Ericsson。

然而,Sony Ericsson透過其創意設計成功地緩解了虧損,甚至重新振作起來; 相形之下,上述三項交易的關鍵主要在於嚴密的成本削減,而這也正是傳統製造商所採用的策略。但品牌的建立毫無捷徑可言。品牌是建立在信賴的基礎上,而信賴則源於產品品質與創造力,而非削減成本。最近一位汽車銷售員告訴我,一部汽車可能具備性能好、速度快與價格低廉這三項優點,但是客戶通常必須權衡折衷,選擇其中兩項優勢。

假如BenQ打算建立真正的品牌,就必須作出同樣的決定。但除了降低成本以外,我想我們並不曾聽過李焜耀論及品質與創造力。他是一位具有遠見且勇於冒險的人。希望他能有耐心並獲得公司同仁的支持,使BenQ持續朝建立品牌之路邁進。

建立全球性自有品牌當然是一個正確的方向,但此一過程並不會太快,代價也不菲。然而,假如BenQ能永遠朝此目標並勇於承擔其中所發生的每件事,那麼消費者將會逐漸瞭解到,他們的產品是值得BenQ這個品牌的。
(Mike Clendenin)

[安可曲]

新聞來源:【經濟日報/記者呂開瑞/桃園報導】2007.03.15 03:42 am
明基風暴 李焜耀限制出境

打出BenQ品牌的明基電通公司涉嫌內線交易案,檢調偵辦箭頭指向董事長李焜耀。桃園地檢署查出,明基把盜賣的股款匯到海外紙上公司,再透過國際基金回台護盤,懷疑李焜耀授意,昨(14)日將他限制出境。
檢察官前(13日)晚已聲押明基財務部副總經理游克用獲准,昨天又限制李焜耀出境,將在查扣資料解讀完成後,發動第二波偵蒐行動。至於何時會約談李焜耀,檢方表示,將視游克用是否供出實情和分析查扣資料結果而定。
檢方會懷疑李焜耀涉案,源於昨天查出游克用於94年底在馬來西亞設立CREO公司,但這家公司實際上並無營運,是紙上公司;去年初起,游克用陸續賣出公司保管的股票近1萬張,把股款匯往海外的CREO公司。
去年3月,明基公布重大虧損財報後,股價重挫;游克用再把海外公司資金透過國際基金,以「外資」名義,回台購買明基股票護盤,卻因明基股價重挫,無力拉抬。
檢方查出,明基公司把提撥給員工的股票,保留20%做為海外員工認股,這些股票統籌由明基公司保管,游克用就是盜賣這些股票輾轉幫明基護盤;但到底匯出多少資金,又有多少資金以外資名義回流,因牽涉到海外帳戶,不易追查,檢方要再過濾比對。
游克用在檢方調查時,否認有上級授意盜賣股票護盤;只是他自己為公司生存著想而做的決定,錢未進口袋,想拉抬股價。不過,為何赴海外設紙上公司和透過國際基金以外資名義回台護盤等,他的供詞有保留。檢方認為他有串證之虞,向法院聲請羈押獲准。

~ 070315r1

20070226

Wireless Seminar (March 2007)

無線通信研討會:2007年3月

安捷倫科技:
2007/03/06-07, WiMAX驗證測試及技術研討會, MC#14211
時間:0306~0307兩天
地點:台北富邦國際會議中心 B2會議室
性質:免費(含午餐)
內容:講市場與終端天線設計/無線層/符合性測試技術,適合WiMAX所有相關人員到場團拜
單位:NCC、電信技術中心、安捷倫
~070226r2